全省各地食品药品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发布时间:2013-11-25

编者按:9月初至10月底开展的全省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中,各地周密部署,行动迅速,在坚持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能够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造“自选动作”。“这些自选动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亮点纷呈,切实增强了隐患排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省局丁锦霞局长专门为此作出批示,要求编发简报相互学习。现将11个设区市和2个省直管县在隐患排查整治中的特色做法摘要刊出,供各地学习借签。

石家庄市采取“三四五六”措施确保食品药品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取得实效

坚持“三个强化、四级督导、五级处理、六大体系保障”的工作思路,严密防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共发现风险隐患1613项,发现案件线索163个,立案查办148个,刑事拘留7人。

三个强化明重点。一是强化针对性。明确以藁城肉制品、赞皇蜜枣等食品生产加工集中区域、无极县药品生产企业、近两年发生重大变更的药品经营企业、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等为重点,开展排查整治。二是强化专业性。抽调中药鉴别师、经营质管人员等专业人员充实到督导组中,保障隐患排查的专业性。三是强化实效性。针对媒体曝光的藁城杂粮市场事件,立即开展谷物加工品生产企业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举一反三,确保安全。

四级督导促落实。建立市领导专题督导、部门联合督导、会议重点督导、检查专项督导的四级督导机制,促进隐患排查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保证及时发现食品药品生产、流通,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餐饮服务中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

五级处理重实效。一是提出合理建议。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微小缺陷,如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对其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求企业合理控制库存;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制定公司内控产品效期。二是当场督导整改。对企业存在的不规范、能立即整改的如药品、保健食品混垛、混批存放等问题,当场督促其进行整改。三是责令限期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如记录、制度不到位等问题,提出明确整改期限,并择期进行复查。对存在隐患的食品生产区域停止许可受理和审批,待整顿完成后,由当地政府或质监部门提出申请后方恢复许可审批。四是严格行政处罚。对涉嫌违法的,如销售“三无”、过期、仿冒、傍名牌以及无证、超范围经营的行为,严格依照相关法律规定予以立案处罚。五是严厉刑事追究。对性质恶劣、涉嫌犯罪的,如正定县涉嫌非法生产火腿肠的行为,立即移交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现公安机关已对犯罪嫌疑人封银生夫妇以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刑事拘留。

六大体系保安全。一是主体责任体系。督促企业建立覆盖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责任体系。以市政府名义下发通知,明确药品生产质量安全的属地管理责任,此项措施在我省尚属首例。企业、部门、政府的责任得到强化。二是监督检查体系。实施药品生产企业“三员手册”制度、药品经营环节质量管理人员专家库、医疗器械县()联合检查、集中约谈制度、餐饮单位一店一员制度等机制,把隐患排查整治纳入日常检查常态化管理。如此次检查中,药品经营环节借用企业力量,实施业内监管。充分发挥药品经营企业质管人员业务熟练、查找问题准确的优势,通过参与检查,实现互学、互查、互看、互帮,受到企业的欢迎。三是风险防控体系。制定《石家庄市药品生产质量风险评估制度》,将企业评估汇总的风险点,列入日常重点监管内容。筹建药品风险评估专家库,不定期开展药品生产质量风险评估,充分调动内外两种力量,及时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示范引导体系。依托试点、示范县创建活动,引导企业规范生产经营。目前栾城等三县完成小餐饮改造共计260余家,栾城县被国家食药监总局确定为首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启动药品零售企业对标达标活动,目前14家示范店建设已经完成,将于近期验收挂牌。五是宣传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和安全饮食用药知识。建立政企信息交流机制,通过短信平台及时将政策、标准规定等传达到企业。六是科技支撑体系。在完善企业电子信息档案的基础上,完成电子监管平台一期建设,6237家企业的基本电子信息被纳入数据中心,对3724个产品品种实施管理,可实现直观显示企业信息、许可到期预警、查询统计等功能。并将逐步实现建成区内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和移动快速执法,切实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

承德市五措并举深入排查治理食品药品安全隐患

严把“五个关口”,坚持“五不放过”,不断加强工作衔接,研究解决隐患问题。共发现风险隐患1649项,发现案件线索571个,立案查办562个,刑事拘留1人。

责任落实体现一个“严”字。把建立明晰责任体系作为推进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的关键举措,本着“谁管辖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排查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属地政府负总责、部门负分责的责任体系,从市到县区、到乡镇街道、到村居民委员会,层层分解排查整治任务,将责任落实到人、到岗位,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责任体系。市县区成立31个督导检查组,采取明查暗访、现场督导、分片调度等方式,持续跟踪问效。

排查摸底体现一个“细”字。执法人员全部深入一线,对食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开展全覆盖、地毯式排查,摸清底数,掌握情况,建立台账,做到“五不放过”,即:进货来源和产品流向不清的不放过、管理制度不落实的不放过、产品出厂不检验的不放过、违法企业未受到惩处的不放过、涉嫌犯罪案件不移送的不放过。

治理整顿体现一个“实”字。对排查出的1649项食品药品安全隐患,逐一排序定位、分类施策,定责任、定标准、定期限,分口落实,逐一整改,案结销号,整改率达到100%

建立机制体现一个“远”字。立足长远,积极探索“最直接、最管用、最现实”的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力促监管工作效能最大化。一是建立督查督办工作机制,成立4个督查组,代表市政府常年分包县区持续开展督导检查。二是建立信息会商机制,通报信息,研究解决问题,实现情报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与相邻省建立联合防控制度,构筑起区域安全防护网。

宣传培训体现一个“新”字。依托承德电视报和承德新闻网等主流媒体,设立专题板块,宣传法规、解读政策、普及常识。利用电视媒体每天滚动播放公益广告,公布举报电话。利用12331电话举报平台,鼓励群众监督举报。深入开展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五进”活动。创新培训方式,首次将领导干部食品安全教育培训纳入市委党校教学计划,提高领导干部的食品安全意识。

张家口市查改结合以改促建确保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取得明显效果

从政府层面对隐患排查整活动进行推进,监管部门以逐级定责、明查暗访、技术抽验、社会共治等措施为保障,使排查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共发现风险隐患3317项,发现案件线索324个,立案查办268个。

创新举措,科学排查一是明晰责任。建立领导分包县区和排查任务“到区、到片、到组、到人”责任制,市局与县(区)监管部门、企业分别签订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书,企业向监管部门递交食品药品安全承诺书,市局和县(区)局分别召集重点监管企业负责人进行集体约谈。二是全面排查。建立“纵向督查指导、横向全面排查”和倒查、联查、协查、互查的排查工作机制。组成联合督导组下县区督导检查,各监管部门向县(区)派出工作组入驻指导,对食品药品企业进行不留死角的“拉网式”排查。同时,还将排查的重点延伸到种植养殖和畜禽屠宰环节。三是暗访抽查。市直各局成立暗访工作组,利用“声像影音”设备深入一线查找案源,先后暗访企业1163家,发现案件线索41个。四是突出重点。市食安办联合市工商、食药监管、农牧等部门,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配合下,对市主城区水产品经销市场及部分酒店的水产品进行突击检查,印发制式表格,建立隐患排查台账,为执法检查“留痕”。食药监管部门还组织对社会福利机构食堂、医院食堂和军需供应站、救助管理站食堂进行专项检查,并明确学校校长为学校食堂第一责任人。五是强化技术监督。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利用补充检验方法,检出18个批次依据国家药典标准合格,但非法添加法定标准未收载的“柠檬黄”、“胭脂红”等色素品种的假劣中药材。为此,在原有法定检验报告书基础上,创新性增加 “补充说明页”,并研究起草中药材补充检验方法上报省局、国家局,得到肯定。六是强化社会共治。强化舆论引导,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在各类媒体发布信息和新闻报道。此外,加强投诉举报系统建设。

重拳出击,狠抓整改一是集中查处案件。对河北建工学院(省属院校)的两个无证经营食堂坚决给予取缔,并联合市食安办、公安、教育等部门和媒体,对用作食堂的临建进行公开拆除,对高校领导和违规经营者起到现实的警示教育,对餐饮行业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二是集中销毁伪劣产品。市食药监管局再次在文化广场举行了伪劣产品集中销毁启运仪式,货值30余万元,社会反响强烈。三是集中整改隐患。对排查出的3317项安全隐患,制订方案,挂牌督办,巡查督导,限期整改,媒体滚动曝光。

立足长远,完善机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农村婚丧嫁娶集体聚餐、餐饮服务食品摊贩和“小饭桌”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下发各县(区)政府执行,弥补监管制度上的“空白”。同时,完善企业自查、社会监督、分级分类监管、安全风险防控、信息联通等5个长效机制,并建立与公安、民政、教育、邮政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

秦皇岛市多措并举排查整治活动取得扎实成效

坚持“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严查狠打,巩固成效”的整体思路,统筹各方力量,多措并举,精心组织,拓展排查深度,分类梳理隐患,逐一落实整治任务。共发现风险隐患3861项,发现案件线索81个,立案查办80个。

多措并举,全面排查除隐患。结合食品药品产业实际,突出工作重点,采取现场排查、监督抽检、有奖举报、重点防控、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创新排查整治手段。一是重大隐患重点查。突出葡萄酒、粉丝区域性产品和农村流动餐桌等重大隐患点,严查狠整,严防死守,彻底消除重大隐患。昌黎县对复产葡萄酒企业严格实行灌装线铅封、生产凭订单报备、出厂葡萄酒批批检验等措施,严禁企业委托加工。对未复产企业灌装线全部铅封,落实责任分包人员,严禁开罐生产;对被取缔的75家粉丝加工作坊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防私自开工复产。通过推进葡萄酒和粉丝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酒庄精品酒和粉丝龙头企业等方式,促进产业的整体提升,并筹建学生营养餐配送中心,着力从源头上解决隐患。二是重点品种专项查。以食用油、肉及肉制品、水产品等为重点,加大专项执法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采取调查问询、复录证据、抽样检验、封存扣押、关停取缔等10种方式,深入查找源头潜在的隐患;对现场制售花生糕、油条摊点进行整治规范,出台具体举措,提升保障水平。食药监部门加强特殊药品和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监管,严格推行限量销售、接收人签字备案、风险年度排查三项措施杜绝药品流弊发生。三是易发部位反复查。将隐患排查整治与日常监督检查相结合,针对城乡小超市销售过期散装食品、索证索票不齐全等和烧烤店火锅店肉品隐患易发的实际,开展城乡小超市、农(集)贸市场和烧烤店、火锅店专项整治行动,制发具体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举措,确保易发隐患始终在可控范围。

勇于亮剑,协调联动出重拳公安部门与监管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狠抓大案要案,加大执法办案力度,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市公安局捣毁海港镇东里庄利用闲置出租房制造假冒高档白酒的“地下加工厂”。

齐抓共管,基层排查唱主角大排查大整治活动中,各县区政府(管委)食安办,积极主动给乡镇(街道)交任务,压担子,明确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充分调动3130名基层乡镇(街道)食安办人员、村(社区)协管员和信息员以及群众义务监督员“四支”队伍的积极性,把农(集)贸市场食品摊贩、农村小食品店、小作坊、小餐饮、“鲜奶吧”等较小生产经营业态纳入排查视野,针对发现的重大隐患,及时通报信息,搞好和相关部门的对接。为9个县区政府(管委)食安办和107个乡镇(街道)食安办配发移动执法终端,每天发送1条排查整治要点提示信息,各乡镇(街道)将排查出的隐患每天汇总后上传至各县区政府(管委)食安办,依托信息主导,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作用,极大提高排查整治效率,扩大隐患排查的参与面与覆盖面,确保隐患排查全覆盖。

扩大宣传,社会共治聚合力。秉承“监管不忘宣传,宣传促进监管”理念,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平台的作用,结合日常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广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加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道德诚信教育。举办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监管员180人参加的业务能力培训班;同时,举办全市食品药品行业400余人参加的“道德大讲堂”活动,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食品药品监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会共治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唐山市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源头监管全面推动食品药品隐患排查有力有序开展

立足于“查”,着眼于“打”,致力于“建”,把“隐患排查、案件查处、机制建设”作为贯穿活动的三条主线,推动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共发现风险隐患19770项,发现案件线索357个,立案查办314个。

在贯彻执行上不遗余力。围绕各项工作定人员、定任务、定标准、定期限,形成层层落实、人人负责、环环紧扣的工作机制。坚持周报告、月调度。先后2次召开全系统动员会和调度会。并派出6个督导组以明查暗访的形式对各县(市)、区进行3轮督导检查。在扎实做好这些常规动作的同时,把药品“两打两建”、保健食品“打四非”等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统一部署、统一调度,“打捆”开展。并将“是否排查出了风险隐患,查处了多少案件,是否建立了机制办法”作为衡量此次活动的三条标准,不仅在时间上延长2个月,而且着力在机制建设上下功夫。主管市长高瑞华同志对此也是高度重视,专门听取工作汇报,并亲自深入企业督导检查工作,推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高位开展。

在边查边改上不走过场选派部分执法骨干与原岗位脱钩,全程参与企业运营活动,确保排查不留死角死面。对发现的问题,逐一建立台账,逐条落实整改,逐项进行风险评估。针对排查出的无证经营餐饮单位,按照“提升一批,规范一批、取缔一批”要求综合实治;针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底数不清的现状,集中开展清理整顿,依法对去向不明的企业进行注销;针对医疗机构医疗器械质量制度落实不到位的实际,对74家医院进行检查,立案查处15起;针对部分零售企业药品储存温湿度不达标的问题,推动企业分批配备医用冷藏设备;在此基础上,前移关口,下沉重心,组成3个联合检查组赴各县(市)、区开展暗访工作,检查单位377家,发现隐患802项,覆盖每个县(市)、区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集贸市场等终端环节。不仅排查隐患,发现案源,传递压力,还增添底气。

在刚性执法上不打折扣。深挖线索、广拓案源,刚性执法,保持严查、严打的高压工作态势。期间,共发现各类案件线索357个,查办唐山京都中医医院非法渠道购进药品、唐山康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劣药等案件314起,全都依法予以顶格处理,有效震慑不法分子。

在机制建设上不等不靠。结合整治活动,明确13个研究课题,强化机制建设的目标任务管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办法》、《餐饮服务环节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学生“小饭桌”监督管理办法》、《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等已经形成初步成果。在完善药品企业自律机制方面,搭建“四自”(自诺、自查、自纠、自建) 制度框架,并丰富相关制度。指导10家药品企业建立企业道德讲堂,定期开展道德文化教育活动。

廊坊市采取“四查四建”措施有力有效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活动

按照“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分类施治、规范提升”的工作目标,有力有效地抓好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共发现风险隐患6654项,发现案件线索575个,立案查办304个,刑事拘留2人。

实行“四查、四建”全面排查,不留死角,建立详细的台账,全面掌握各领域食品药品企业数量和隐患点;全面检查,督促企业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检查重点地区和行业,建立重点区域治理整顿机制,落实信息通报制度;检查自身监管工作,建立协调有序、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落实监管责任。
   落实三项制度一是领导责任制度。明确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一把手”是排查整治的第一责任人,主要领导亲临一线督导检查,定期听汇报,协调解决困难二是行政问责制度。各级各部门按照“谁主管、谁检查、谁签字、谁整改、谁负责”的原则,开展隐患排查整治行动,责任明确,责权统一,奖惩分明。三是联合执法制度。由各县(市、区)政府食安办统一协调指挥,各监管部门,有主有次、相互补充、联合执法、合力攻坚。

强化执法手段一是强化社会监督。动员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员和信息员深入企业、店铺、农户开展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宣传工作,协助监管部门摸排情况,反映问题。二是创新监督手法。取消休息日,增加监管力量、工作时间和监督频次,采取痕迹管理,检查人员将检查的企业、内容、发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记录在案,对违法违规行为,一律本着从重、从严的原则。同时,开通“飞信管理群”和“药品管家”软件,实时监控隐患,及时告知药品经营企业,做到“每日监测”、“时时提醒”、“定期通报”,切实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食品药品安全“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

保定市重诚守信依法严惩全力推进食药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开展

做到领导重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排查整治成效明显。共发现风险隐患1374项,发现案件线索373个,立案查办30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0人。

加强领导,落实整治责任一是高度重视,夯实组织体系。马誉峰市长、刘颖常务副市长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按省统一安排抓紧部署,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闫立英副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分析研判形势,安排部署工作。成立领导小组,下发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调度,全面推进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二是明确分工,夯实责任体系。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食药监、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分工合作,定岗到位,定责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和死角。三是加强督导,夯实保障体系。成立12个督导组集中督导检查,采取督导组与分包区域地方政府责任捆绑的措施,积极构建长效督导机制,确保部署到位、排查到位、整改到位、检查到位。

突出重点,确保整治取得实效食品安全隐患排查,紧紧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重点时段、重点区域”,明确任务分工,层层推进,确保“监管地域无盲区、监管单位无盲点、监管品种无遗漏、监管环节无断层”。药品安全隐患排查,突出做到“五路并进”。1.挂账式监管,严查重点企业。将中药饮片和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作为重点,与企业签订风险管控承诺书,建立排查档案,实行分包责任制,切实抓好督查整改。2.拉网式巡查,彻底整顿规范安国中药材专业市场。组成3个联合检查组,以外省、市转来的核查函及不合格报告书为切入点,对安国市1076个中药材加工户、900余家中药材加工经营户、坐商门店、经营摊点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全覆盖检查,累计查办案件46起,移交公安案件14起。3.全方位监控,严控药品批发、零售连锁企业、医疗机构等环节。重点排查网上非法售药行为、出租出借证照等违法行为,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加大药品监管信息公开力度。4.分类式排查,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排查整治。突出对徐水片区医用床和雄县片区避孕套生产企业等重点区域、重点产品进行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治时间表限期整改。5.针对性抽验,开展监督抽验提供技术支撑。制定《中药饮片专项监督抽验工作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抽验,目前已完成中药饮片抽检53批次。

多措并举,保障整治顺利推进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强化典型示范。大力弘扬全国道德模范“良心油条哥刘洪安”的典型事迹,开展向刘洪安学习活动,激励各行各业作践行诚信、守法经营的表率。三是强化行业自律。发挥食品行业协会、药品行业协会等组织在行业自律、宣教培训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规范行业自我管理,提高从业者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四是强化严厉打击。通过隐患排查,深挖案件线索,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结合开展的“秋收100”严打专项整治行动,严打违法行为,有力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沧州市突出监管盲区不遗余力推进食品药品隐患大排查大整治

以“严监管、强服务、促发展”为指导,研究和创新工作方法,大力开展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成果。共发现风险隐患3788项,发现案件线索344个,立案查办269个。

瞄准监管“盲区”,消除安全“死角”。针对农村流动餐较多,又无管理规范的现状,通过专题调研,起草出台《关于加强流动餐厅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目前,县(市、区)初步建立管理网络,实行备案登记制度,全市310家流动餐厅,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对符合条件的180家实行登记备案,使农村红白事聚餐安全基本实现可防、可控、可追溯。深入县、乡对全市养老院、光荣院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检查。发现卫生不合格2起、留样不规范5起,存在隐患较多单位一个,已督促整改到位。

坚持“休克疗法”根治假冒牛羊肉。针对河间、献县少数民族聚居区制售假冒牛羊肉问题,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听取两地肉品整治情况汇报。两政府下决心采用“休克疗法”,将本地所有涉嫌制售假冒牛羊肉的加工经营户全部关停进行整改,实行一对一监管制度。组织乡村干部参照三相电用户名单深入排查牛羊肉加工户,每周进行一次摸底排查,掌握底数并建立档案。全部拆除牛羊肉经营户所用滚筒,共计67台,从源头规范牛羊肉经营行为。加大对屠宰厂点的监管,强化屠宰检验操作程序。在省商务厅监督指导下,河间市在盛祥肉制品有限公司的七个关键操作部位安装摄像头,可多角度全方位对其全部操作过程进行全程监控。执法队员每天查看录像,一旦发现有关闭、遮盖、挪移摄像头行为,按私屠滥宰处理,依据相关法规从重惩处。

风险评估出成果。组织中药饮片专项检查,重拳开展药包材整治,组织开展8个环节和品种的风险监测评估,目前8个风险评估课题组都撰写评估报告,对各风险点进行深入剖析和分析,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真正把隐患排查工作做到实处。制定出台《行政相对人约谈机制》、《加强药品生产企业关键岗位人员管理的意见》等11项监管机制。特别是研究出台了《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形成具有沧州特色的药包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衡水市凝心聚力深排严改扎实做好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

细化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扎实做好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共发现风险隐患3036项,发现案件线索237个,立案查办237个。

全面推动,行动迅速有力。制定出台活动实施方案,召开排查整治活动动员会,进行安排部署,落实工作责任,排查整治活动迅速展开。市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将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任务,成立领导组织,严格排查报告制度、严肃整治工作要求。在全市迅速形成部门各司其职,市县协调联动的隐患排查整治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严密组织,排查落实到位一是排查范围无遗漏。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工作积极性,对全市食品、保化、药品、医疗器械、药包材等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全方位安全隐患排查,覆盖率100%二是排查重点无遗漏。根据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特点,逐类别确定隐患排查的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和重点品种,重点排查整治有的放矢。三是排查责任无遗漏。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严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四是排查档案无遗漏。健全企业排查工作档案,执法人员对排查结果签字确认,排查结果存档备查,整改目标跟踪到位,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抓住重点,解决突出问题。按照标准、制度、规范的要求,在排查整治工作中重点排查具有行业潜规则性质的安全隐患,排查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中的盲区死角,排查习惯行为产生的安全隐患,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

邢台市采取最严厉监管措施深入持续开展隐患大排查大整治

在大排查大整治中行动迅速、高位推动、起点高,推行领导干部分包县(市、区)制度,砸实责任,措施创新,推行“表格化”细致排查,效果明显。共发现风险隐患2504项,发现案件线索286个,立案查办95个,刑事拘留21人。

一、分片包干,砸实责任打破科室划分,全员出动开展跨部门统一执法、集中执法,分片包干,实行网格化监管,大大提升了综合执法效能。同时,市县联动开展综合整治,实现监管无缝对接,确保监督检查全覆盖,无遗漏。按照“边查边改、排查一处、整改一处”的原则,强力整治,确保根治到位。

二、推行领导班子和科长联系县(市、区)制度8名县处级干部、21名科长组成12个督导组对21个县(市、区)进行督查。督导组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一线开展了三次排查,并组织召开了调度会,深入分析隐患,研究治理措施,及时解决大排查大整治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开办《聚焦食品药品安全》电视栏目及时向社会传递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最新进展,曝光食品药品违法违规企业,保持打击假劣的高压态势。同时,该栏目还对食品药品安全政策、法律法规、饮食用药安全知识进行宣传,增强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努力促进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

四、设置中药材中药饮片高级鉴别师针对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监管这一难题,该市创新举措,帮扶指导辖区内药品生产企业成立内部中药鉴定委员会,在供应、仓储、检验、质量管理四个关键岗位设置中药材中药饮片高级鉴别师,层层把关,严格准入,从源头上有效保障了药品安全。

邯郸市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全力打赢食药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攻坚战

领导重视,能够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出实招,用实劲,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取得成效。共发现风险隐患1278项,发现案件线索94个,立案查办83个。

创新“五项”制度,扎实深入推进一是进度周报制。先后收报各类报表270余份,全面掌握工作进度,促进活动深入开展。二是挂账督办制。对排查出的1278年安全隐患建立台账,限期整改到位。三是风险预警制。将排查出的隐患按分布、规模和危害大小分成4级,实施不同的预警提示。四是联查联办制。加强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构建多部门联合排查整治机制。五是督导检查制。组成5个督导组,实行明查暗访,召开调度会3次,对各县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分片调度、全程督导。

突出“四个”到位,确保工作落实一是责任落实到位。严格落实监管区域责任制,逐级明确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隐患排查到位。量化排查目标、细化工作任务,组织开展逐乡镇、逐单位、逐企业的拉网式排查,做到应查尽查,不留死角。三是整治措施到位。坚持分类整改,对查出的隐患逐一登记、列出清单、建卡立档、一事一议、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四是执法惩戒到位。对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坚决立案查处;对严重违法违规的,坚决依法关停;对涉嫌刑事犯罪的,坚决移送公安,形成打假治劣高压态势。

重点开展“四查”,提高活动成效一是查源头。12家停产、半停产药品生产企业和新开办的22家医疗器械企业等高风险企业进行飞行检查,共查出8类共性隐患和11项个性隐患,逐一整改到位。二是查举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活动开展期间共接受群众咨询投诉274起,受理举报40起。三是查质量。加大抽验力度,认真排查购进渠道,共抽验药品363批次,查出假劣药品19个批次;联合市公安局食药安保支队查处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案件16起。四是查广告。加大对 “祥云传播”、“亚太广告”等本地商广性小报的监督力度,向工商部门移送违法广告25起。通过“四查”活动,深度摸排案件线索,提高了整治效果。

定州市聚力排查坚决遏制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

周密部署,迅速行动,能够深入排查治理各类安全隐患,见到了效果。共发现风险隐患1169项,发现案件线索22个,立案查办22个。

提高认识,精心安排。制定定州市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实施方案,主管副市长先后3次召开工作调度和汇报会。全体成员单位和各乡镇办充分认识到做好排查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来完成,在全市5000多家食品药品相关单位展开拉网式排查。

砸死责任,科学排查一是实行“网格化、规范化、痕迹化”排查。将全市划分成5个区域,成立四个专项整治工作组,责任到组到人,局长亲自抓,分管具体抓,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排查不留一户、不留死角,对所有单位添写“安全隐患排查表”。每周汇报工作进度,公开排查、整治结果。二是建立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长效监管机制。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按百分制管理制度,评定信用等级,重点进行监管整治。首先由企业进行自查并填写自查表,再由监管人员根据自查表,结合日常监管和现场检查将药品经营企业评定为ABCD四个等级,根据信用等级依次制定监管频次。三是加大对农村非法加工中药饮片和中药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排查力度。中药材加工厂屡次出现抽验不合格产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存在一定程度高风险隐患。监管人员立即责令停产整改,并对该企业生产环节进行深度解剖,协助查找问题根源,目前整改正在全面进行中。四是各司其职,管好自己的责任田。食安委各成员单位立即按各自职权开展排查行动。市质监局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排查。市工商局以城乡结合部、食品批发市场为重点,检查食品经营单位。市食药监局将餐饮量化分级管理与隐患排查相结合,成立6个隐患排查专项工作组,按量化分级评分表逐一对照进行排查。

全面宣传,加大督导一是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辟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栏,宣传食药安全知识和工作成效。公布举报电话,调动群众积极参与食药安全监督的自觉性。二是市领导、领导先后4次对各项工作情况亲自督导,突击检查48家相关单位,3次到整改现场进行指导。组织监管人员对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对存在隐患整改不力的单位,依法加重处罚和整治力度。

辛集市“12345”工作法全力以赴开展隐患排查整治

全力以赴开展大排查大整治,找隐患、堵漏洞、保安全。共发现风险隐患172项,发现案件线索27个,立案查办24个。

“一把手”抓“一把手”。辛集市食安委主任担任大排查大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要求各乡镇、有关部门“一把手”严格落实“第一责任”,把工作触角延伸到所有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单位,不留死角、不漏一户。

两大整治重点。全面掌握食品药品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底数,围绕“十大隐患”、“十大案件”,如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登记不完整,销售过期食品,药品批发企业无证经营医疗器械等,全部监督整改或立案查处。

三项强化措施。对农贸市场、食品批发市场、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强化联合执法检查促整改;对三氯氰胺、农兽药残留、毒豆芽、油条复炸油等10项食品风险点,强化专项检测抽查早发现;对食品经营者,强化宣传培训增强自律。

四道严把关口严把源头关,对蔬菜生产基地、水产品养殖基地、规模养殖场、奶站进行拉网式排查,抽检1057批次。严把出厂关,对食用油、面粉、酒类饮品、肉制品等18家重点企业,采取现场检查与驻场监督相结合,查验证件与抽检产品相结合。严把货架关,从严核查经营主体资格,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不合格食品下架退市等制度。严把入口关,对自制饮料、火锅底料单位及就餐人员密集的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和承办婚宴的较大餐饮单位,从原料采购、储存、加工制作、留样到餐厨废弃物管理进行全程监管。

五个落实到位责任划分到位,活动领导小组由食安办、工商、质监、食药监、农业、畜牧等部门组成,对照省局7项重点任务,逐单位细化工作指标。排查覆盖到位,确定10类重点排查品种、2类重点排查区域、4类重点排查场所、3类重点监管对象。整改跟踪到位,对排查出的隐患逐家逐条回访复查、监督跟进,做到发现问题不放过、问题不处理不放过、整改不彻底不放过。督导检查到位,领导小组成立两个督导组,抽查、暗访12次,掌握第一手资料,推动监管部门工作开展。案件查办到位,保健食品打“四非”、药品安全“两打两建”和严打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合力攻坚,保持对食品药品违法行为的严打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