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浩局长接受河北日报两会记者采访,谈“重塑诚信河北形象”

发布时间:2009-01-19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面对全国、全世界的目光,我们如何尽快走出这一事件的阴影,将沉痛教训转化为重塑形象、科学发展的勇气和行动?两会期间,重塑“诚信河北”形象、重振“河北制造”雄风,成为代表、委员共同关注的热点。

    知耻而后勇,深刻反思是重塑形象的开始

    痛定思痛,警钟长鸣!

    从去年11月中旬开始,一场以“吸取教训、转变作风、重塑形象、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石家庄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市民中间展开。这场活动掀起的反思风暴,让不少代表、委员感触颇深。“反思,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反思,是重塑形象的开始。”武义青委员指出,三鹿奶粉事件使“河北制造”信誉大大降低,“诚信河北”受到挑战。石家庄市开展的教育活动,着力解决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方面、企业在守法诚信方面、公民在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不仅是反思食品安全的一个切入点,也是反思政府作为、公民行为的一个切入点。

    代表、委员们表示,反思让我们再次清楚地认识到,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任何地方在抓经济、谋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发展观、政绩观、群众观、荣辱观和宗旨观的教育,加强守法诚信、社会责任的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公民道德素质建设。

    省政府将2009年确定为全省食品质量安全整治年;石家庄市万人签名努力打造食品安全最放心城市;邢台市全力整治食品行业无照经营……两会前夕的这些重要信息,引起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知耻而后勇。在食品安全上跌倒了,就一定要在食品安全上重新站立起来。”李进有代表说,吸取这次事件的沉痛教训,就要将其转化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巨大力量和勇气,用实际行动重拾信誉、重塑形象,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食品生产领域抓起,彻底整治关系食品安全的问题和隐患,为百姓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强化自律,让企业家身上流淌道德的血液

    “诚信不仅是形象和声誉,更是资源、财富和生命。”陈千朗委员指出,三鹿奶粉事件警示我们,谁丢掉了诚实守信,丧失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谁就毁掉了自己、毁掉了企业的前程。“企业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代表、委员纷纷表示,企业家追逐利润、讲求回报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企业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一刻也不能忘掉自身的道德建设,不能忘记企业和企业家的道德情怀。

    去年1224日,我省160多家食品企业向社会发布《食品行业诚信道德宣言》,承诺“生产经营安全放心食品,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并接受社会监督。

    作为发起者和参与者,赵光学委员深有感触地说,食品行业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资本,更要讲道德和良心。为此,他所在的企业把“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作为首要社会责任,把“食品安全大于天”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产品从制造到流通,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质量检测程序,防患于未然。“企业只有坚守对品质的承诺,才有希望获得长远发展,‘河北制造’的诚信形象才会立于不败。”

    近日,由省文明办、河北日报、河北省企业诚信联盟联合发起的“河北省企业诚信承诺”网上签名活动,在全省企业界引起强烈反响。截至目前,参与网上签名的已有上千家企业的2.5万名员工和负责人。这同样成为不少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此时此刻,作为企业家必须勇于担当,为重振‘河北制造’、重塑‘诚信河北’做出自己的努力。”曲继广代表认为,一个企业要以诚信为本,最基本、最关键的还是生产优质的产品、提供安全的服务。“我们提出‘宁可微利、不造伪劣’的经营理念,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责任制,始终追求产品质量超越对手、超越自己。”

    “要通过诚信建设,把诚信意识根植于员工的心中。”孙正运代表认为,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和系统工程,他所在的企业以打造诚信企业、建设诚信班子、争当诚信班组、做好诚信员工为抓手,在企业内部大力培养对社会重承诺、对组织重执行、对岗位重履职、对家庭重责任的道德风尚和企业文化。

    解决制度缺失,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代表、委员普遍认为,重振“诚信河北”形象,必须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诚信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仅仅靠道德教化,还得有制度来维护和保证。”

    “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需要政府部门强化管理。”高金浩委员认为,市场经济需要市场主体的“信用”,政府部门有责任通过制度提升市场主体的“信用”。披露企业的失信行为对于被披露的企业而言,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惩罚性”,从而使诚信从道德约束上升为一种监管力量,形成对失信行为的惩戒。

    他介绍说,不久前,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启动了河北医药诚信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或个人的违法记录和诚信记录,此举大大震撼了医药界。诚信成为高悬在医药从业人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警醒每个人“诚信做药”。

    医药“诚信档案”、环保“诚信档案”、金融“诚信档案”……当前,我省各地、各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诚信档案”,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综合评价,全程记录其诚信经营状况,并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公开,让违法违规企业暴露在阳光下。

    对此,武义青委员表示,政府着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制度体系、利益导向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将企业和个人的诚信表现与其切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在信贷、税收、评优等方面区别对待,构建“谁诚信、谁光荣,谁诚信、谁得利”的制度机制,此举能够带动各行各业诚信建设水平的提高。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让制假造假者无利可图甚至倾家荡产。

    建立诚信体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袁占友代表提出,借助公众的力量,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舆论监督机制,把问题企业和个人列入“黑名单”,毫不留情地予以曝光;建立群众举报有奖制度,发动群众举报、揭露企业和个人的不法经营行为,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社会舆论氛围。

    代表、委员们坚信,通过政府、企业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一定能重拾河北企业的信誉、重塑河北的诚信形象,让重信、尚义真正成为河北精神的核心内容,成为河北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