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2万余名驻村干部真帮实干当好脱贫攻坚突击队

来源:河北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09-17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因村派人精准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精心组织,强力推动,全省精准脱贫干部驻村工作呈现出“响亮开局、全面铺开、逐步深入、效果初显”的态势。

春华秋实。精准脱贫驻村干部洒下的辛勤汗水,化成了贫困山村的悄然蜕变:

——昔日的烂泥塘,种上了绿油油的菜苗,灵寿县大夫庄村发展起西洋菜产业;

——昔日“靠着墙根晒太阳”的群众,纷纷养起肉驴,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村的贫困群众不再“等靠要”;

——30户村民总计贷起120万元小额贴息贷款,金融扶贫精准到户帮顺平县辛庄村贫困群众解决了发展产业的资金周转难题……

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带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因村派人精准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精心组织,强力推动,全省精准脱贫干部驻村工作呈现出“响亮开局、全面铺开、逐步深入、效果初显”的态势。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不脱贫就不脱钩

今年2月起,22164名优秀干部进驻全省736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了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全覆盖。驻村干部以党政机关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优秀管理人员为主体。省派工作组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占54.2%,担任第一书记的厅级后备干部占68.1%,是历年下基层干部中年轻干部最多、后备干部比例最高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做好精准脱贫驻村帮扶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深情嘱托,是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张庆伟对驻村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对选派、管理、督导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副书记赵勇多次深入贫困村检查督导工作,召开第一书记座谈会、现场办公会,指导帮扶工作,解决具体问题。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梁田庚认真履行牵头部门领导责任,多次到贫困村调研,4次主持全省推进调度会议,狠抓落实。

党的号召、群众的期盼,就是党员干部行动的号角。

摸清底数、搞好规划、发展股份合作制、搞好社保兜底、建好美丽乡村、搞好金融服务……在今年2月召开的精准脱贫驻村干部动员大会上,我省进一步明确了驻村干部要抓好的十项任务。之后,《河北省精准脱贫驻村干部选派管理办法》《关于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的实施意见》等出台,严明考核奖惩,激发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省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3次督导,重点检查了430个工作组。对经常脱岗、群众反映不好的130人实行直接召回或责令派出单位召回。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硬仗!驻村干部就是攻坚克难的突击队、排头兵。他们带着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投身基层、脚踏实地,力争提前完成目标,不脱贫就不脱钩。

扎根基层,真帮实干,把他乡当成故乡

现在,村里的狗见了我都不叫了。”日前,石家庄市园林局精准脱贫驻村干部左晗伟笑着对记者说。到平山县黄连沟村驻村的半年多里,他每天走街串巷、发动群众,抓村容村貌提升,搞花卉种植基地。今年国庆节期间,黄连沟村贫困群众种植的近10万株花卉将摆进省会公园。

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半年多来,2万余名驻村干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身心投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帮助贫困地区解难题,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群众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

推动精准脱贫,发展脱贫项目。驻村干部到村后,认真入户走访,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核查比对贫困户信息,掌握了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在此基础上,他们帮助所驻村制定3年脱贫规划和年度帮扶措施,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大力跑办项目资金,引进致富产业。截至目前,全省7366个贫困村引进致富项目3625个,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2703个。

帮建基层组织,夯实基层基础。驻村第一书记带头参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带头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加强村级后备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帮助贫困村新发展党员2412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0459人。

多方为民办事,密切党群关系。驻村干部走街串户、访贫问苦、为民办事,逐渐融入到帮扶村,成为村里的一员。有的发动单位职工捐款捐物,有的组织医院专家义务出诊,有的定期到困难群众家庭走访慰问,积极为群众办实事。截至目前,全省7366个贫困村新建村级道路3201公里,打机井2535眼,新改建桥梁297座,贫困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同呼吸,心相印。很多工作组的驻地,常常会多出一把洗好的菜、几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这是心存感激的群众悄悄送来的。

同甘苦,共命运。广大驻村干部与贫困群众一块苦、一块干,努力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求实效,把他乡当成故乡,带领群众决战贫困、同步小康。

一村一策,产业扶贫,精准发力拔穷根

发展富民产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

广大驻村干部在贫困村产业发展上找出路,立足各村自身资源禀赋,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高效林果业、特色养殖业、设施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与此同时,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

摘下一朵朵如花绽放的大香菇,平山县王家坪村村民脸上笑开了花。在石家庄市工商局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往年只会种玉米的贫困群众,建起了500亩香菇反季节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盖起了80多个香菇大棚,并与石家庄北国超市签订农超对接合同。预计到今年年底,每亩香菇可为村民增收5000元以上,贫困群众以财政扶贫资金入股还可获得分红。

荒山沟变成“野药谷”。在省交通运输厅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承德市隆化县老窝铺村成立了大川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注册了“野药谷”商标,种植了柴胡、桔梗、苦参等中药材600余亩。其中,中泽源公司免费为群众提供柴胡种子,并且按照每公斤不低于50元的价格收购,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增收近千元。

尚义县长条沟村的柴鸡蛋成了“金鸡蛋”。张家口市尚义县县委宣传部驻村工作组为老乡谋划了柴鸡养殖项目,先后筹资10万元购买8650只鸡苗免费发放给贫困户。按每户贫困户养殖20只柴鸡计算,一只柴鸡每年最少产蛋30斤,每斤柴鸡蛋售价10元,光卖鸡蛋就能收入6000多元。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精准脱贫驻村干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外在推力,定能激发贫困地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内在动力,最终实现同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