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药品不良反应
根据研究进展,及时开展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是避免某些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举措。例如,有一种药物会引起严重甚至致命的皮肤和黏膜反应,尤其在携带一种特定人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 HLA-B*1502)的人群中更容易发生。这种药物引起严重的皮肤和黏膜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在白种人中发生率只有万分之一至万分之六,但是一些亚洲黄种人群中发生率大约要高10倍。因此,使用这个药品之前应进行这个基因检测。如果检测结果提示,该病人携带这个基因,那么不宜使用这个药品,应该换用其他药品。当然,对于没有携带这个基因的病人,虽然发生风险较低,但仍然存在风险。也就是说,虽然发生几率很低,但并不是说不会发生,这也正是人体的复杂性,医疗行为风险高的表现。因此,医护专业人员都会叮嘱应密切观察某些症状,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又如,新生儿筛查项目中一些内容譬如某些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可以提醒医生避免使用某些药物,进而避免出现药品不良反应。
限于当前医学科学进展的局限,许多药品不良反应的机制仍然不甚明确,能针对具体个体特性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还是很有限。我们希望的精准治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根据临床研究进展,目前开展的一些项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血药浓度监测可以有效控制某些个体差异较大药品的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定期测定某药品在血液中的浓度,有针对性地调整用药剂量,使体内药物浓度维持在一定范围,既保证发挥有效作用,又避免浓度过高产生毒性反应。
用药前了解周围亲属既往发生的不良反应也很有帮助。对既往有药品过敏史、家族过敏史和特异体质的人群应提高警惕,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注射药物前医务人员都会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等问题,我们不宜以隐私为由拒绝提供或者信口开河,那是对自己的健康不负责任。曾经发生的麻醉过程中恶性高热致死的教训提醒我们,个体差异导致的用药风险是无处不在的。
不擅自用药也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良好习惯。多种药品同时服用,体内会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其代谢规律。同时服用药物越多,发生各种意外的情况几率就会越高。按照医生嘱托正确服用药物,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保证药物疗效的关键。
服药期间避免饮酒或者服用含酒精的饮料也很关键。服药期间饮酒可能增加某些药物吸收,从而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有种说法“头孢配酒,一吃就走”,说的是某些头孢类抗菌药物以及其他一些药物可以中断人体酒精代谢过程,使其代谢产物蓄积产生毒性,出现面部潮红、头痛、心悸、低血压、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休克和死亡。
及早发现,及早采取措施也是控制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环节。最早体会到药物治疗异常症状的往往是病人自己,这个异常症状是不是药品不良反应,需要医务专门人员判断。就诊过程中,医务工作人员会针对所用药品介绍一些常见药品不良反应,一旦发现某些早期征兆,及时就诊,获得医务工作者的帮助,采取相应措施,可以及时阻止药品不良反应的进一步进展。若是新的不良症状应及时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引起更多人的警惕,保证用药安全性。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的防范意识,与提高用药的依从性,提高药物治疗有效性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