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方式因病而异

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2019-08-23

  静脉注射是临床最常见的注射方式,根据所选择静脉的性质可分 为周围静脉注射和中央静脉注射;根据注射的方式又可分为静脉推注 和静脉滴注。
  周围静脉滴注是多数药物采用的常规给药方式。中央静脉滴注多 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休克患者周围静脉闭缩时采取的给药方式。 二、急救时需要短时间内输注大体积的药物。三、肠外营养剂的给药 方式。静脉推注则多用于需要迅速起效的急救药品,以及患者病情不 宜给予大量液体的情况。
  静脉注射给药方式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并非所有的注射剂均可静 脉注射,注射剂药品说明书上有明确的规定,应仔细分别。一般油溶 液或助溶剂用量较大的注射剂不宜采用静脉注射,误将肌肉注射剂用 做静脉注射是非常危险的。如柴胡注射液、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乙肝 免疫球蛋白等仅供肌肉注射,不能用做静脉注射。
  肌肉注射相对于静脉注射安全性提高,药物维持时间长,但起效 较慢。尽管静脉注射药品制剂工艺比较严格,但部分静脉注射剂不宜 用做肌肉注射:一、注射后难以迅速起效或难以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 发挥全身作用的药品,如硝酸甘油注射液、甘油果糖注射液等。二、 局部注射刺激性大,可造成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如维生素C注射液、 大部分抗肿瘤药物。三、皮下注射方式仅适用于需要缓慢释放,且长 时间维持疗效的药品,如胸腺素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等。
  选择正确的注射方式,同时还应注意选择正确的注射溶媒。各种 注射剂的配制方法在药品说明书中有详细介绍,但有些药品说明不够 明确,因此在使用注射剂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配制。例如,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粉针剂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稳定,在5%葡萄糖注射液、1 0%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溶解后含量会下降。青霉 素注射液以葡萄糖配制,分解速度会加快。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在 选择溶媒时应慎重。乳酸林格、甘露醇和低分子右旋糖苷本身具有较 强的药理作用,不宜作为药物溶媒使用。
  此外,控制好静脉滴注药物的浓度也非常关键。粉针剂、中药注 射剂和其他溶解性较差的药品,如果减少溶媒体积,药品溶解不完全, 易形成微粒,造成栓塞病;抗肿瘤药等刺激性大的药品,如果增加浓 度会加重局部刺激;某些药物浓度过大,可造成患者溶血,如生脉注 射液;含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药物,浓度过大将增加过敏反应发生 的几率;抗心率失常药静脉滴注时如果浓度过大,可造成患者血药浓 度一过性升高,增加不良反应,降低疗效。
  静脉点滴时还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药物配伍禁忌是指两种或两 种以上药物,以同一溶媒配制后发生药效学拮抗、理化性质改变或药 物动力学的相互干扰。有报道称,不良反应发生率,在2~5种药品联 用时为4%,6~10种药品联用时为10%,11~15种药物联用时为28%。 由此可见,静脉点滴用药应尽量避免联用,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应尽 量单独输注。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主任药师孟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