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药物要“戒心”常存

来源:健康报网

发布时间:2019-07-11

  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有什么不同?药物警戒在我国的应用情 况如何?我国药物警戒发展现状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在哪里?最近在北 京举行的首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上,专家们给出了一些答案。
  鱼腥草“部分解禁”显示药物警戒作用
  在研讨会上记者获悉,药物警戒在我国的药品安全性评价方面, 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专家提出,药物警戒是发现、评估、理解和预防 药物不良作用或其他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活动。药物警戒不局限于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还包括新药临床期间的不良反应分析和 评估、药品临床前安全性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急慢性中毒、药品 滥用和误用等一切与用药安全相关的内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主任金少鸿以鱼腥草注射液被“紧急叫停”,又被有限度“解禁”事 件为例,说明了药物警戒的作用在于,从发现不良反应到查找原因, 预防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最终达到了药物警戒的目的,也就是通过 风险管理的手段,促进和保护公众健康。
  据金少鸿介绍,从1988年到2006年5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中心共收到鱼腥草类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4497份,其中严重病 例218例,过敏性休克114例。静脉注射病例报告总数为4455,导致病 人死亡的均为静脉注射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去年6月发布 通告,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含鱼腥草的7种注射液的使用,同时暂 停受理和审批相关各类注册申请,并于6月5日启动安全再评价工作。
  鱼腥草注射液暂停使用后,药监部门先后召开了7次专家鉴定会 反复分析论证,通过企业上报的资料,审查专家逐渐发现鱼腥草事件 的蛛丝马迹:由于药材产地不同,受土质、气候、采收季节等因素影 响,药材质量不稳定导致了不同厂家、不同批次之间的差异;此外以 干、鲜鱼腥草为原料的注射剂质量间存在差异。实验室研究发现,鱼 腥草注射液(9个企业,19批次)中助溶剂聚山梨酯80的含量从0.07% 到0.59%不等,不同企业的鱼腥草注射液聚山梨酯80的含量最多相差8 倍,添加存在随意性,而不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聚山梨酯80,均可 引发豚鼠和犬的阳性反应。
  在上述发现基础上,药监部门对肌注鱼腥草注射液的技术改进提 出了具体要求,包括修订说明书、规范完善说明书中安全性及其他相 关内容,规定生产鱼腥草注射液使用的原料必须是鲜鱼腥草。此外, 鉴于鱼腥草本身并不引发豚鼠和犬的阳性反应,而辅料聚山梨酯80却 能引发,专家建议生产企业从效益与风险两方面考虑是否必须使用聚 山梨酯80作为助溶剂;鉴于医务人员很难预知每个患者对聚山梨酯80 的敏感程度,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建议生产单位研究改用其他安全性 高的助溶剂;若生产厂家仍需使用聚山梨酯80,则应研究制定可有效 保证鱼腥草注射液及合成鱼腥草素钠注射液安全的质量标准,并需经 过动物验证和临床验证。
  根据专家结论以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 照区别风险、分步骤、分阶段有条件恢复使用的原则,最终于2006年 9月15日发出了《关于肌注用鱼腥草注射液等注射剂恢复使用申报资 料和程序的通知》,对部分含鱼腥草或新鱼腥草素钠注射剂解禁。
  药物警戒要从源头开始
  据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是一种事后防范措施。而药物警戒关 注的是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新化合物研发(理化、药理)、临 床前实验(动物、安全性)、临床研究、药品审评、批准上市、生产、 使用、上市后监测直至最终撤市。
  如何管住源头?海军总医院主任药师孙忠实说,从多年前发生的 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到近年出现的COX-2抑制剂罗非昔布(万洛 ),许多药物不良反应事件表明,新药的研发与应用,使安全用药遭 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制药企业从研发环节就开始加强药物警戒,成 为延长新药寿命必需的步骤。
  据了解,药物警戒在研发新药时,着重从已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 中总结经验教训,包括代谢途径、相互作用等。孙忠实介绍说,美国 1978年到1997年20年间,ADR致残病例227起,其中5例为药物相互作 用所致,平均每例赔偿430万美元。又如,培高利特的不良反应机制 与1997年撤市的芬氟拉明和右芬氟拉明相同,如果在开发培高利特时 能引以为鉴,悲剧就不会重演。
  我国缺乏药物警戒组织
  据了解,我国的药物警戒工作近年来才起步,而发达国家则早已 先行。其中,作出较多贡献的机构是1998年成立的美国药品不良事件 研究和报告小组(简称RADAR)和英国的“黄卡系统”。
  据孙忠实介绍,RADAR是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小组,该小组把握 药物不良反应的信息极其敏锐。截止到2005年5月,该小组共鉴定16 种、1699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其中致死10例。
  而英国的“黄卡系统”是一种自愿报告制度。该系统是由于20世 纪60年代出现了反应停灾难事件后成立的,建立于1964年,由英国药 品管理局和药物安全委员会共同运行。目前英国药品管理局每年可以 收到大约20000份黄卡,不仅医务人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网 站等直接上报,患者也可以享有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的权利。专家根据 药物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本质将黄卡按优先次序分为7个等级,优先等 级1报告受到最先注意。该系统1977年又建立了处方事件监测制度, 进一步完善了“黄卡系统”。利用全科医生直接监测药物的安全性, 应用现有的处方体系,对服某种新药的病人予以分组,医生对同属一 组病人的药物反应情况进行监护。“黄卡系统”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 史,它的报告途径多样化、报告处理公开化、报告意识普及化,均对 我国ADR监测体系的发展有所启迪和帮助。
  孙忠实说,药物警戒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管理问题, 又有专业技术等方面问题。世卫组织曾经推荐成员国建立国家药物警 戒中心,其主要任务包括收集和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案例,提醒医 务人员、政府、制造厂商注意新的药物不良反应危险因素等。我国除 了要严格把好新药审批关之外,有必要建立国家药物警戒中心、国家 合理用药监测中心,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药物评价团队,建立完善的药 物警戒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