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敏感试验(简称“皮试”)往往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会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结果。为了尽量减少干扰,护士在皮试操作过程中都有一套规范标准,笔者在这里做一简单介绍,以便公众能更好地配合皮试操作。
皮试部位常在前臂内侧
皮试最常用部位是前臂内侧,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臂内侧,因为此处的皮肤较为光滑细腻,便于试验操作和结果观察。选定皮试部位后,首先要进行局部消毒,消毒也是很有讲究的。常规的消毒方法是,用棉签蘸取75%的医用酒精,从注射点由内向外进行螺旋式消毒。如果患者对酒精过敏,则需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代替酒精进行局部消毒。还需要注意的是,擦拭力度要适当,不能过度用力造成局部发红,这会影响皮试结果的观察。
再用1毫升注射器抽取0.3毫升已经配置好的皮试液(不同药物配置的浓度有不同要求),然后护士会一手握住患者前臂,并绷紧皮肤,一手持注射器使针尖斜面朝上,以5°~15°的角度进针。等针尖的斜面全部进入皮内后,推注0.1毫升皮试液,使注射局部皮肤隆起呈“皮丘”。
患者此时要注意,因皮肤中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所以会感觉有较剧烈的疼痛,这是正常现象,皮试前消除紧张情绪会有助于减轻皮试的疼痛感。
针刺激也可引起假阳性
皮试15~20分钟后,医务人员就会根据皮丘的变化及患者的主诉来判断皮试结果。
皮试阴性:皮丘无变化,周围无红肿,无红晕,患者无自觉症状;
皮试阳性: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厘米,周围有伪足,伴局部瘙痒;严重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如果对皮试结果有怀疑,还可以做盐水对照试验。即在另一侧前臂内侧注射生理盐水0.1毫升,以做对照。如果注射生理盐水的皮丘与注射药物的皮丘出现的反应相近,可以考虑皮试阳性反应是由于患者的皮肤对“针刺激”敏感所致,而不是对药物本身过敏。但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
做皮试时不能空腹
做任何药物的皮试,患者均不能在空腹时接受注射。这是为了防止空腹时,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诱发晕针等不良反应,与过敏反应相混淆。
另外,医务人员操作前会向患者询问药物过敏史,患者应如实告知,有同类药过敏史的人不能接受该药物的皮试。
注射皮试液后,患者不可自行外出,也一定不能离开医务人员的视野。需要静观15~20分钟,等待医务人员判定皮试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这期间千万不可揉搓、按压、搔抓皮试局部。患者如果确实出现皮肤瘙痒、头晕、心慌、出汗、呼吸困难等不适,有可能是出现了过敏反应,需立即报告医务人员。
超过72小时需重做皮试
青霉素是相对比较容易引发过敏的药物。虽然一般来说,儿童停用青霉素超过3天,成人超过7天,应重新皮试,但实际上,凡是停药超过72小时需再次用药者,都应重作皮试。
为什么没有停药,但换用了不同品种、厂家、批号的青霉素也要重新做皮试呢?这是因为,导致青霉素过敏的根源在于药物品质不纯,其中所含的青霉烯酸、青霉噻唑等成分具有很强的致敏性。国产药物因不同的工艺流程,甚至不同的生产批次导致药物所含的致敏物的种类与数量也都不同,因此,用药中途一旦更换生产厂家或同一厂家的不同生产批号的药物时也必须重新做皮试,以保证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