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肝癌要从“吃”入手

发布时间:2010-08-17

      家住济南市王官庄附近51岁的柯先生,近日来出现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隐痛,伴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遂到医院就诊,经CT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并门脉癌栓。柯先生很纳闷:因为患有乙肝多年,他平时都十分重视肝功,定期检查,肝功能检查一直比较正常,怎么会“不声不响”就发展成了肝癌?

 

  专家说,肝癌早期基本没有任何征兆,其隐蔽性很强,查体也不易查出。中晚期病人容易出现肝区疼痛、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消瘦、腹部肿块、发热、黄疸等症状,因此肝癌早期往往不易被患者察觉,一旦出现症状再就诊,大多已属中晚期肝癌。目前临床上诊断肝癌的方法,主要有肝癌血清标志物甲胎球蛋白(AFP)测定与医学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AFP的异常可早于影像学和临床症状,对诊断肝癌有相对的专一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约30%的肝癌病人AFP为阴性,就是说AFP测定值正常仍不能完全排除患肝癌的可能。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已能够对12cm的小肝癌进行定位诊断,为肝癌的早期发现提供了可能。AFP测定,结合超声检查是目前对肝癌高危人群普查的主要手段。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所指的肝功能,对于肝癌诊断并无多大帮助,因为肝癌病人其肝功能可能是正常的。

 

  从“吃”中防肝癌

 

  专家指出,除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的本身,以及人们已公认的致癌微生物外,绝大部分癌症的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关,一旦饮食中经常含有致癌物质,就较容易促发肝癌。因此,专家告诫人们,要建立健康合理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掌握一些饮食防癌的知识,当心“吃”出癌症来。

 

  发霉食品,切忌食用。真菌中的黄曲霉毒素为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的致癌性比公认的致癌物亚硝胺类强75倍,该毒素能诱发人、猴、鼠、禽类发生肝癌。致癌所需时间最短为24周。预防真菌污染食物应注意:家藏花生、玉米、白薯干、稻米、小米等一定要晒干晒透,存放在干燥通风环境中。发霉的花生、薯干、萝卜干等应剔除丢弃,人畜家禽均不能食用。

 

  动、植物油变质后不宜食用。陈腐油类中均含有丙二醛这种化学成分,它能生成聚合物并与人体内的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发生反应,使蛋白质的结构变异,导致变异蛋白质的细胞失去正常功能并向初期癌细胞转化。此外,丙二醛聚合物能阻碍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并使人的老化过程加快。因此,动植物油切勿存放太久,已变质产生哈喇味的油不宜食用。用哈喇油炸炒制作的食品不仅味道不好,更重要的是能导致癌症,使人缩短寿命。

 

  不酗酒。酒精性肝病的损害程度与每日饮酒量、饮酒时间和方式有密切关系。酒在人体内需经肝脏代谢,代谢产生的乙醛对人体的毒性极大,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细胞的损伤、肝细胞内脂肪沉积、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可导致肝硬化,一部分肝硬化会转变为肝癌。

 

  部分肝癌可临床治愈

 

  专家介绍,肝癌并非“不治之症”,部分肝癌已经能够临床治愈。关键是早发现、早期治疗,而早期实行手术切除仍是目前首选的最有效治疗方法。小肝癌的手术切除率高达80%以上,手术死亡率低于2%,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60%70%。对于5cm以上的大肝癌,只要病人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肝功能尚好,无严重肝硬化,且肿瘤无广泛肝内外转移,仍是手术切除的适应征,术后亦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曾患有乙、丙肝炎、慢性肝病或肝硬化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应每半年到医院做一次AFP测定与肝脏超声检查,如有可疑症状可进一步做CT或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对中年以上,特别是有肝病史者,如有原因不明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肿大,应及时到医院做有关肝癌方面的详细检查。一旦确诊为肝癌,应尽早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肝癌术后病人还应定期到医院随诊,防止肿瘤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