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20至79岁人群中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就超过了1.4亿[1],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近三十年,糖尿病和肾病并列我国第五大死亡原因[2],并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健康筛查意识的增强,确诊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还会持续攀升。
(图片来自pexels.com)
血糖水平是反映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准确的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通过监测血糖水平,可以及时评估治疗效果,调整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方案,从而有效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早期对血糖水平的检查依赖实验室检测,既不快捷,也难以经常监测。得益于葡萄糖传感器的发明,国外80年代就推出了家用血糖仪,近几年国产和进口的家用血糖仪更是琳琅满目。通过血糖试纸采集指尖血液,再用配套的血糖仪读取数值,轻松实现了患者居家自行监测血糖,相比实验室检测已经大大方便了患者。然而许多患者也存在烦恼,比如手指扎成了筛子,外出或者睡觉时没有条件按时检测,恰好错过了异常血糖值或年长患者操作不规范耽误病情。
指尖采血测试血糖示意图(图片来自pixabay.com)
近几年,持续葡萄糖监测产品(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简称CGM)陆续问世,这是一种佩戴在人体皮肤上的装置,例如上臂、腹部,虽然形状各异,但是体积都非常小,有的甚至只有硬币大小,通过传感器采集皮下组织液中葡萄糖水平数据,从而连续多天持续监测血糖的变化,用户通过手机APP就可以查看监测的结果,有的产品还附带了数据分享,高、低血糖报警,预估糖化血红蛋白的功能,方便亲属、医疗机构和患者及时掌握病情。这种更加舒适、便捷的血糖监测方式受到很多糖友的喜爱,甚至对健康追求比较高的人群也用来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
持续葡萄糖监测产品的佩戴展示(图片来自pexels.com)
目前经我国药监部门批准作为第三类医疗器械上市的持续葡萄糖监测产品不下十余种,有进口也有国产,其适用人群、使用场景、佩戴时长、佩戴操作、数据管理等细节略有差别,用户在使用时一定不能凭经验,必须仔细阅读操作说明,更不能“明知故犯”的违反警示内容。以下是几点常见的使用安全问题:
一、可以作为用药依据吗?
几乎所有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产品都明确指出,测量结果不作为决定和调整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的依据,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筛查,其作用在于提醒何时需要进行指尖血测试,而不是替代血糖仪。
二、什么年龄的人可以用?
通常需要大于等于18周岁的成年人才适用持续葡萄糖监测产品。但是也有一些产品明确表示2周岁以上或4周岁及以上人群就可以使用,然而低于12周岁小儿患者必须在成年人的协助下使用。有少数产品设置了使用年龄上限不超过75周岁。
三、1型或2型糖尿病都能用吗?
大部分产品没限制糖尿病类型,但是也有少数产品明确指出仅适用于“II型成人糖尿病患者”。
代表性药物一:贝利尤单抗
四、什么场景可以使用?
有一些产品分为家庭环境使用和医疗机构环境使用,需要选择对应的型号。另外不同产品的防水性能也有差异,可参看产品的IPX等级,一般来说正常的淋浴不会对产品造成影响,游泳尽量不超过30分钟,不推荐进行桑拿或潜水活动。
五、佩戴多长时间?
不同品牌产品佩戴时长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佩戴时长也有很大差别。目前已经获得批准的产品大致可以佩戴7到15天不等,有的产品明确最长使用170个小时。超过规定的佩戴时长可能导致皮肤过敏、感染,测量数值不准。
六、读取数值的设备有什么要求?
不同品牌的监测系统有配套的手机APP,对手机运行系统和近场通信(NFC或蓝牙)有一定的要求,购买之前需要确定读取设备符合要求。有的监测系统需要定时用手机贴近扫描读取数据,有的则直接通过蓝牙定时传输,但是要注意确保监测系统和手机在传输距离内。
只要遵守使用注意事项,规范操作,大家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医疗器械“黑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只有甜蜜,没有负担。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n. Brussels, Belgium: 2021. Available at: https://www.diabetesatlas.org2.Deng W, Zhao L, Chen C, Ren Z, Jing Y, Qiu J, Liu D. National burden and risk factors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21: Result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J Diabetes. 2024 Oct;16(10):e70012. doi: 10.1111/1753-0407.70012. PMID: 39373380; PMCID: PMC1145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