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是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战略性产业,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民生产业,是我省的战略性产业和重点发展的后续支柱产业。发展医药产业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十二五”期间全省医药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省医药产业克服了金融危机和环境约束的影响,在市场扩容、投资加大和出口增长的拉动下,结束了增速下滑、低位徘徊的被动局面,发展进入快速通道,为“十二五”期间我省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规模效益同步提高
1.增长速度加快。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203家,比2005年增加47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08.98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8.3%,较“十五”期间提高4.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位次由2006年的第12位回升到2010年的第8位。
2.发展质量提高。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和利税分别为52.86亿元和72.28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9倍和3.1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1.9%、25.8%,分别比“十五”期间提高17.06个百分点和13.1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同期全省工业平均增速11.12和5.82个百分点。
3.投资强度加大。“十一五”后期,全省医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束了多年徘徊局面,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度为2005年的2.4倍。
(二)创新带动结构调整
1.产品创新成果丰硕。目前,我省医药行业有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家国家级产业基地及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有1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药、华药集团还牵头组建了全国抗生素、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十一五”期间共申报发明专利193件,获授权专利116件,分别占1992年国家专利法发布实施以来总申报和总授权件数的52.6%和41.9%,获国家新药证书的新药产品198个,为“十五”期间的4.6倍。
2.主导产品国内领先。青霉素、维生素B12、维生素C、头孢类抗生素中间体7-ACA等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指标和产品质量居同行业领先水平,产量居全国第一。到2010年,全省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制剂品种增加到19个。
3.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中药、生物生化制药和医疗器械的比重分别比“十五”末提高了2.09、2.22和0.36个百分点,化学制药比重降低了7.31个百分点。制药原料深加工能力显著提升,化学药品制剂在化学药中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5.8%提高到34.9%。
(三)技改促进产业升级
1.传统制药优势继续巩固。一是生物催化转化技术替代化学制药技术获得重大进展。继石药集团头孢中间体酶法7-ACA产业化之后,华药的半合成青霉素中间体6-APA、7-ADCA直通工艺获得成功;二是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采用信息技术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运行和质量控制;三是新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河北玉峰集团的维生素B12,石家庄藏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系列藏药及藏药保健品,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天然色素等多项产品的技术指标和产品质量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2.生物生化制药异军突起。华药的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吉姆欣、吉赛欣、济脉欣和乙肝疫苗优势进一步巩固,其中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年产量突破1200万人份,市场占有率达30%。培养基级基因重组人血白蛋白产业化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辅料级白蛋白和基因工程狂犬抗体已获国家临床批件,开始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肝素钠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肝素钠系列产品生产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企业之一。
3.国际对标认证取得突破。继华药集团金坦公司在我国率先通过国际GMP标准认证之后,石药集团的维生素C、阿莫西林等5个产品于2009年通过了美国FDA或欧盟EDQM的现场检查,吲哚美辛等2个产品获欧盟C0S证书,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制剂产品获得国际认证的新突破;以岭医药集团也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建设了制剂生产车间,为通过美国FDA和欧盟认证做好了准备。
(四)产业实力显著增强
1.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石药、华药、以岭、神威以及石家庄四药(利君制药)等5家企业进入2010年度中国制药企业百强。到2010年,华药集团、石药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名列省内前10名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8.1%,比“十五”期末增加10.75个百分点。石家庄市被列为国家第一批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安国市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中国�6�1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
2.资产重组加快产业发展。赛诺菲-安万特、国药集团、华润集团、复兴药业、冀中能源等一批国际国内大公司通过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入驻河北医药企业;石药集团、神威药业、石家庄四药、承德颈复康药业、河北智同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主动出击,收购重组了一批省内外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盘活了低效资产,延伸了产品链条,增强了综合实力。
(五)存在问题仍较突出
1.创新能力仍然不强。2010年“全国最佳研发产品线十佳工业企业”的评选中,江苏省有5家企业、山东省3家企业进入十佳名单,我省没有企业进入。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江苏为3%,发达国家为15%,我省仅为1%左右。
2.产品结构尚需优化。以抗生素类、维生素类、葡萄糖类等大宗低附加值原料药为主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半合成抗生素中间体6-APA、7-ACA等产品存在同质化竞争,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深加工程度较低,下游产品开发滞后,产品链不完善。
3.发展环境有待提升。在投资环境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差异化政策优势不突出;在企业生存环境方面,生产经营成本偏高,生产要素供给偏紧,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人才环境方面,高端人才引进少,后备人才队伍增长慢,现有人才流失严重,相关政策措施亟待加强。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综合分析国内外医药市场的趋势与变化,未来医药产业将面临“黄金十年”的发展机遇期。
国际方面。一是全球医药市场高速增长。过去5年中,全球药品市场保持了年均增长6.2%的较高增长率,2010年全球医药市场总销售额8746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医药市场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二是专利到期药物集中释放带来重大商机。据有关统计,未来5年全球有1288个专利药物陆续到期,将给全球非专利药增加10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三是医药产业国际化分工协作趋势增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继化学药品原料生产实现战略转移之后,国际间的药品研发与生产协作将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制药企业纷纷选择研发外包(CRO)和生产外包(CMO)以降低成本、分散风险、提高效率,为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制造业水平高、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商机。
国内方面。一是国家政策导向力推医药产业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新医改方案实施,对医药卫生事业增加投入,将带来国内医药市场的大扩容。据有关专业机构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国医药市场总需求和产业发展总量均可达到三倍以上的增幅,给医药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二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的叠加效应将强力拉动药品需求。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到13.26%,未来5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快,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和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病比例将大幅提高,市场需求将呈几何型增长。三是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在保障民生、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后续支柱产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将有力地推动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挑战
1.要素供给偏紧。随着能源资源约束趋紧,大型制药企业的水、电、汽等要素供给保障日益紧张,建设用地紧张制约企业扩张,部分药用原材料特别是中药材面临资源性短缺。
2.行业门槛提高。新版《中国药典》和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陆续实施,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准入门槛大幅度提高,国内制药企业面临新一轮优胜劣汰的大洗牌。
3.“超级细菌”连锁反应。“超级细菌”(NDM-1)的危害使抗生素的滥用问题日益引起国际国内各方面高度关注。国家对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将日趋规范,对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限制将更加严格,我省作为抗生素生产大省,将受到较大影响。
4.政策约束力度加大。新医改方案实施过程中加大了约束性政策调控力度。药品价格制度、基本药物制度、药品招标采购制度等相关制度尚需完善,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了部分基本药物品种成本价格倒挂,出现了地方保护倾向,我省一些基本药物品种在价格和市场等方面会受到影响。
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打造后续支柱产业为目标,按照工业强省的战略部署,瞄准医药产业高端,着力提升河北医药产业。在巩固化学原料药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兼并重组与战略合作,促进医药企业资源整合,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以产业链为纽带,按照园区化和集约化模式发展产业聚集区;充分发挥品牌、技术和产业基础优势,延伸产品链条,拓展相关产业,发展河北“大医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改造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战略联盟等研发创新平台,加快重大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将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化为市场优势;抓住国际专利药物集中到期的有利时机,有选择地对仿制药物进行重点开发,做到“仿中有创,仿创结合”。
2.坚持集聚发展与优化布局相结合。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优势企业的主导产品和技术为核心,按照上下游产品和相关配套产业协调发展原则,加速产业集聚发展。综合考虑各地产业基础和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环境容量现状,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
3.坚持提升保障能力与拓展高端市场相结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基本药物产品成本,发挥品牌、质量和价格优势,提升基本药物的生产保障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大力开发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特色原料药与制剂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及面向发达国家的国际化制剂产品,积极拓展医药高端市场。
4.坚持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相结合。以大型骨干企业优势产品、关键技术为主线,通过新建项目和兼并重组,完善和延伸产品链,拓展相关领域,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以现有的产业聚集区为基础,面向生物制药、生物医学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等短板定向招商引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14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600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25%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420亿元、实现利润165亿元、实现利税225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26%以上;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效益增速高于总量增速。
2.产品发展目标:
——创新药物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开发自主创新药4—6个,重大仿制药7—10个,培育5亿元以上中药大品种5—8个,生化及生物技术药8—10个。
——高端器械、包材类产品获得新突破。磁共振导航监控微创诊疗系统、药用硼硅玻璃卡式瓶、药用丁基塞等在前期研发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加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化。
——制药原料深加工能力显著提高。化学制药原料与制剂比达到4:6。
3.技术进步目标:
——传统原料产品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水平。青霉素产率指标进一步提高;酶法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产业化;维生素C发酵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现代制药技术得以更广泛应用。现已具备一定基础的手性药物制备技术、生物催化转化技术、缓控释制剂技术以及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技术等得到进一步优化、推广,相关产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
——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达到新水平。在中药生产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剂各工艺单元,加大新技术集成创新改造力度,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逆流动态提取、吸附分离纯化和膜分离技术、多效薄膜浓缩干燥技术等先进工艺技术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在线监测和质量控制等信息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研发投入得到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达到3%。
4.企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培育主营业务收入500—1000亿元、100—500亿元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家和3家。
5.清洁生产目标:
万元产值能耗降低率达到15%以上,达到全国和省内先进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园区建设,加速产业聚集
按照“产业配套、链条延伸、特色突出”的思路,加强园区环保、水、电、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抓紧谋划医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推动企业向园区聚集。
1.加快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医药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石家庄市医药产业基础雄厚,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优势,将石家庄打造成“十二五”期间带动全省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引擎。
一是加快“河北省(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建设。围绕建设代表国家技术研发、技术转化、技术集成、企业孵化、服务外包能力的高端医药产业创新功能区,以制剂和特色原料药为主的化学制药产业功能区,代表全国抗体药物生产规模和能力的生物制药功能区,体现国家中药现代化水平和特色的现代中药产业功能区和国家中药现代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创新示范区,形成对京津冀都市圈乃至中国北方地区有影响的营养保健品和医疗器械产业增长点的规划目标,加紧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高标准设立准入门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完善各项配套设施。瞄准国内外大型医药集团、知名研发机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重大创新产业化项目和国内外优势企业、研发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向园区聚集,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引领全省高端医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是加快石家庄周边特色医药产业园区建设。按照石家庄生物产业总体布局,加快藁城、栾城、赵县、深泽等周边特色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医药企业的辐射拉动作用,依据产业基础、产品链关联度,编制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产业聚集区总体规划。到“十二五”末,形成一批技术先进、特色突出、发展潜力大、产业配套功能完善、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
2.加快安国现代中药与健康产业园区建设。安国中药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安国的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业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安国现代中药与健康产业园区建设,要依托现有基础,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产业聚集。利用市场对中药初级产品需求激增的有利时机,吸引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带动产业升级,壮大产业规模。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辐射拉动作用,扩大保障性中药制剂产品产能,进军海外中药保健品市场。“十二五”末,将安国建成全国主要的中药提取物生产基地、中药饮片加工基地和中药材物流中心之一。
3.加快医药产业相对集中地区园区建设。廊坊、张家口、承德、邯郸、邢台、衡水等医药产业相对集中地区,依据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积极谋划、规划各类医药园区的建设,满足本地企业扩张和外来项目落户的需求。新建项目要充分考虑本地产业基础和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容量现状,以创新药物产业化、技术改造和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建设项目为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二)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
围绕我省医药产业重点领域,按照“创仿结合”的思路,着力抓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通过创新驱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原料药深加工能力和水平。
1.加快重大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一是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整合内部资源,扩大对外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十二五”期间在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华药和石药集团已有前期研发基础的药用基因重组人血白蛋白和生物技术抗肿瘤药物、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及胰高血糖受体激动剂等重大创新药物取得关键性进展,完成临床前相关研究,部分产品实现产业化,力争使我省在生物工程制药领域的研发实力和产业化规模方面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二是依托我省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库和筛选平台以及成熟的制药工业发酵、提炼、结晶技术,手性药物合成技术等,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青非头类抗生素新产品、免疫抑制剂类新产品、丁苯肽系列新产品、肝素系列新产品及其它重大创新药物,构筑新的产业支撑点。三是发挥中药特色优势,一方面继续加大针对老年性疾病、慢性疾病、妇科儿科用药等常见多发病复方新药的研发和增加新适应症的老产品二次开发,同时按照“药效物质清楚、作用机制明确”的标准,积极研究开发“有效组分药物”、“有效成分结构修饰药物”等新型现代中药新产品,提升中药创新水平。
2.加大重点仿制药物开发力度。抓住今后五年国际专利到期药物集中释放的机遇,加强对国际上年销售额在5亿美元以上的重大到期药物品种的筛选和仿创研究开发,实现产业化。制药企业要加强相关信息的收集与研究,结合自身的产品基础与市场需求,加快工作进度,力争全国首仿。
3.提升优势主导制药原料的深加工水平。在现有半合成抗生素技术与产品基础上,引进和开发7-ACCA、7-AVCA、7-ANCA、GCLE、碳青霉烯类新型母核及下游制剂产品以及抗耐药菌、抗真菌产品,实现产业化。到2015年,力争使我省青霉素工业盐深加工能力达到100%。积极开发维生素C-钠、维生素C-钙、DC-颗粒、甲基维生素B-12、羟基维生素B-12、腺苷维生素B-12等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及保健食品、保鲜剂、添加剂等相关产品,延伸维生素类产品链条。
4.重点项目。支持以岭医药研究院暨院士工作站,神威研究院,石药集团研发基地,华药集团生物技术药物基础研发、中试及产业化技术平台,常山生化药业多糖类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加强技术改造,提升工艺水平
借助新园区建设和新版GMP实施的有利时机,加强工艺技术研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我省医药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
1.化学制药。通过选育高产菌种,优化发酵工艺,实施酶法替代等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实现抗生素、中间体、维生素、咖啡因等传统优势产品的工艺流程再造,保持技术、质量和成本优势。
2.药物制剂。加大制剂研发和制剂新技术的应用,填补制药工业的短板。加强缓释控释技术、透皮给药技术、纳米技术、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粘膜给药技术等新型制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丰富产品剂型,扩大产品规模。
3.现代中药。大力开展中药生产工艺创新,促进现代生产技术与传统生产工艺的融合。综合运用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逆流动态提取、吸附分离纯化和膜分离技术、多效薄膜浓缩干燥技术等先进工艺技术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在线监测和质量控制等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中药制造业现代化水平。以安全、有效为核心,编制并实施“中药注射剂产业技术路线图”,组建中药注射剂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保持我省中药注射剂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4.重点项目。支持华药集团新制剂、绿色抗生素、生物技术药物续建项目,石药集团制剂国际化二期项目、国家基本药物生产中心项目,石家庄四药现代化制剂、配套自动化物流及总部搬迁升级改造项目,常山生化药业新厂区建设等迁建、扩建、技改项目,邯郸制药摩罗丹中药产业和生物医药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四)增强配套能力,促进协调发展
1.综合平衡产能,解决突出瓶颈。一是围绕抗生素类、维生素类、中成药类等主导产品市场扩容的需要,搬迁改造抗生素发酵生产线、维生素发酵生产线、中药提取和制剂加工生产线,解决原料药、中间体和制剂加工生产能力的短板,使新建和技改项目尽快达产达效;二是通过企业自身建设和资源整合、产销协作,增强上游发酵原料、化工原料及相关中间体的生产配套能力。
2.大力发展保障性中药材原料生产加工基地。中药材生产是中药工业的“第一车间”,也是中药产业链中最薄弱环节。鼓励有实力的中药生产企业增加中药材种养殖等生产上游环节的投入,对所需主要原料药材,选择适宜区域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养殖,建设质量稳定可控的生产基地和初级产品加工基地,保障药材质量和原料供给。加强河北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强化中药GAP认证工作。努力克服中药材野生资源锐减和需求量激增等原因造成的中药材资源性短缺问题。
3.积极拓展医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加快石家庄、安国等医药产业集聚地区医药、药材物流中心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发展药品现代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加快会展中心及相关服务设施建设,使我省成为国际、国内大型医药展会的常年举办地。依托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科研设施和技术力量,大力发展面向社会的医药研发、孵化、中试平台和检测、咨询、信息等服务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省级医药研发平台。促进医药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4.重点项目。支持神威药业现代中药产业园改扩建及中药材GAP基地建设项目,以岭药业专利中药生产基地项目,邯郸摩罗丹药业中药基地产业园项目,柏奇药业新头孢原料药及中间体项目,石药集团财富中心项目和华药集团医药物流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机制创新的省级药物研发平台建设。
(五)发展相关产业,壮大总体规模
发挥优势核心技术对相关产业的辐射、拉动作用,瞄准市场新需求,拓展相关产业,发展河北“大医药”。
1.大力发展营养保健品产业。具备预防、保健、康复功能的保健品生产是市场空间巨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一是兼有“维生素及矿物质类”、“滋补营养类”等传统保健品生产的制药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产品、技术与研发优势,在现有资源基础上,积极拓展产品功能效用,大力开发高附加值、多用途的功能性保健食品和日用产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二是利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的特色优势,大力开发抗衰老、抗疲劳、增强免疫力、调节代谢功能及有助于改善和提升人们生存质量的各种中草药保健品和食疗产品,细分市场,形成品牌;三是大力开发花青素类、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类化合物等功能性天然色素类保健品。在已开发生产的番茄红素、大豆异黄酮、叶黄素、葡萄籽提取物、银杏黄酮、姜黄素等产品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品品种、生产规模和国内外市场份额,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
2.加快发展医疗器械生产。一是提升高中端医疗器械产品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大力支持具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数字医学影像系统、磁共振导航介入治疗系统和超声、心电、脑电、监护等电子医疗设备仪器及软件的研发与生产,实现高端产品国产化、中端产品市场国际化;二是在廊坊、保定、石家庄、衡水、邯郸、秦皇岛等地区现有的基础医疗器械产业基础上,结合国家加大对农村、社区医疗资源投入的契机,积极开发社区和农村基层应用的普及型医疗器械产品;三是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发展橡胶类医疗用品和计划生育用品的生产规模,扩大市场份额。
3.支持新型药用包装材料、辅料生产。加快硼硅玻璃西林瓶、卡式瓶系列产品和药用丁基塞项目搬迁技术改造进度,尽快达产达效;支持植物胶囊、液体硬胶囊研发与产业化;支持磷脂类、磺丁基醚-β-环糊精、醋酸纤维素等新型药用辅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提高新型药用包装材料、新型药用辅料技术水平和自给率。
4.重点项目。支持华药集团维生素营养保健品迁建、生物农兽药建设、生物化工项目,石药集团新型药物制剂和辅料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石家庄藏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新型藏药制剂及藏药研发基地项目,新奥博为技术有限公司CT导航微创诊疗系统开发项目,秦皇岛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医疗器械技改扩建项目,河北凯普威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医疗器材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
(六)提高质控水平,确保质量安全
加快推进国家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实施鼓励和支持技术与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加大投入,率先进行技术改造,力争提前达标认证,占领技术评价制高点。中小企业要通过资产重组、多渠道融资等方式和途径,抓紧谋划新GMP改造,力争使我省制药企业的达标认证率在90%以上。在严格执行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础上,强化风险管理意识,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堵塞管理漏洞,建立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加快国际认证步伐,全面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加强质量标准的研究与投入,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检测手段,提高药品安全性检查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标准,提升产品内在质量,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在原材料、能源涨价,产品限价的双重压力下,制药企业尤其要坚持诚信经营,强化自律,从原材料、辅料、药包材等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七)加强环境保护,实现清洁生产
针对制药行业部分产品存在的高耗能、高耗水和废水、废物排放量大等问题,加强制药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开发。一是加强清洁生产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通过提高发酵物产率,改进发酵工艺,开发专用生物酶、推广酶法替代等,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减排;二是积极开展抗生素发酵废液处理新技术及成套装备的开发与应用,降低COD等水污染物排放指标,并结合医药园区污水处理配套设施的二次处理,实现达标排放;三是加快推进我省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相关实验工作,突破技术政策屏障,实现抗生素菌渣的分类管理和经济、合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扶持,提升发展环境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结合河北实际,在土地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对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切实落实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创新政府资金的支持方式,通过股权投资、贴息、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支持重大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功能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涉及医药产业的园区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各地及相关部门要明确目标责任,加强协调调度,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二)保障要素供给,优化资源配置
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快水、电、汽供给新增能力建设,保证重点企业正常生产运行;在土地资源总体偏紧的形势下,按照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财税贡献率择优配置建设用地;发挥技术改造、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引导推动制药企业加大对新GMP改造的投入,扶持优质企业达标升级。
(三)扶持优质产品,实施政策倾斜
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对于我省生产的属于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物优先纳入河北省增补基本药物目录以及河北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符合政府采购政策的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范围;在省级定价权限内,对目录中的医药创新产品,统筹考虑生产成本、研发投入、创新程度、市场环境等因素,采取支持性价格政策;对实行国家统一定价的药品,积极协助我省质量高、疗效好、符合条件的药品申请单独定价,同时积极协助我省优势企业的基本药物申请国家统一定价。
(四)发挥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探索创新新形势下医药行业协会发展模式,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管理与企业发展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行业协会要加强与国内外行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教育培训和技术交流等服务,加强对行业发展问题的调查研究,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信息统计、行业规划、行业标准及有关政策的研究制定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反映企业诉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引导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五)建立协调机制,解决突出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医药工业的运行监测,及时跟踪要素供给、价格波动、市场供求等情况,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保证制药企业正常运行和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要加强产业调研,跟踪产业动态,把握产业趋势,建立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参与的会商协调机制,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制定并及时调整促进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