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GHJH-2016-10017 主题分类 规划计划
标题 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5年工作总结
发文部门 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16-01-04

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全省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强化“四有两责”,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体系建设,保持严惩重处高压态势,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监管体制改革和法律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强力推进监管体制改革。提请省政府对监管体制改革进展迟缓的市、县进行了多次专项检查督导,截至2015年底全省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基本到位。二是积极推进地方立法。为破解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无法可依这一难题,以贯彻实施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将《河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列入2015年立法计划,并加快立法进程,有望今年上半年颁布。三是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体系。为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部署,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提请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实施意见》,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四是加强监管制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了问题发现、风险防控、违法惩处、应急管理“四大机制”,制定实施了风险分级分类监管等60余项监管制度。五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优化“绿色通道”、预约受理、现场办结、统一受理送达等服务措施,提升便民服务效率,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时限平均压缩42%。

(二)隐患排查治理不断深入。一是强化风险防控。突出问题导向,通过定期召开省政府食安委成员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会商会和药品安全风险防控厅际联席会,对风险监测、监督抽检、舆情监测、日常监管等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判,确定食品药品潜在风险点,及时部署安排风险隐患排查,第一时间消除潜在风险隐患,有效防范了重特大安全事件的发生。二是强化信息发布。加强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实现了每周发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质量公告,并强化抽检结果运用,倒逼企业加强自律,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提升食品药品行业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规范实施。按照“认真落实责任,统一标准尺度,严格纪律约束”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食品企业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HACCP),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保健食品企业等实施GMP规范,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药品再注册和新版GMP、GSP认证,促进了企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控制了区域和行业风险。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完成药品批准文号再注册7151个,占原有药品批准文号的82%;通过新版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共279家,占全部药品生产企业的79%;通过新版GSP认证的药品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分别为570家和17772家,分别占全部批发和零售企业的65%和73%。四是强化专项整治。坚持“打建结合、打扶并举”的原则,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相继组织开展了食品生产聚集区整治提升、农村和校园及其周边食品安全、高速公路服务区餐饮、“清死角、打窝点”以及豆制品、酒类、肉类、桶装饮用水、银杏叶制剂、体外诊断试剂等专项整治行动,始终保持对食品药品违法犯罪的高压围剿态势,并坚持每季度进行新闻发布,曝光典型案例,震慑违法犯罪。2015年全省共立案查处各类食品药品违法违规案件16784件,同比增长158%;行政处罚金额4968.6万元,同比增长153%;移送司法机关案件100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28个。同时,圆满完成了暑期、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冬奥会评估等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三)示范创建成效明显。一是深入推进全省食品药品安全县创建和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工作。首批部署的62个县(市、区)中有55个县(市、区)完成创建任务,群众对当地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县(市、区),政府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和社会监督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第二批69个、第三批56个县(市、区)的创建工作也已全面启动。石家庄、唐山、张家口市按照国家和省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工作总体安排部署,着力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创建成效初步显现。二是深入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979家食品企业(单位)参加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保费金额249.1万元。三是深入推进“网格化”监管试点。各试点县(市、区)对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四是深入推进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57016家餐饮服务单位完成“明厨亮灶”,无论是总量还是占比在全国遥遥领先,特别是率先探索实施了“网络厨房”模式。

(四)监管能力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强化监管队伍能力素质培训。围绕监管执法、风险监测、专项整治等中心工作,重点加强了对监管人员执法实践能力培训。2015年,省局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1期,培训6808人次,委托中国政法大学举办了“新时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实务专题培训班”,省、市、县三级共计220人参加培训;全系统人员培训15874人次,平均培训时间达91.97小时,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全系统深入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基本实现企业普法全覆盖。二是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河北省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技术中心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项目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即将动土开工。积极提升基层检验检测能力,省局与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市县乡食品药品监管能力专业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基层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利用国家给予每市的1301万元实验室改造项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投入,推动各市现有检验检测机构改造提升工作。投入4810万元,在154个县(市)建设了1个具备常规理化项目检验能力的检验检测室,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层检验检测能力薄弱这一短板。三是扎实推进食品安全电子追溯平台建设。依托“食品药品基础数据库”,建立了全省统一的食品安全电子追溯平台,实现了婴幼儿配方乳粉及原料乳粉、预包装熟肉制品、保健食品、酒类商品等四类产品的电子追溯。

(五)社会共治渠道不断拓展。一是充分发挥12331投诉举报平台作用。2015年全省共接收投诉举报信息36070件,同比增长180%,做到了事事有回复,件件有落实,人民群众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二是着力推进食品药品市场主体信用平台建设。作为国家总局试点单位,我省采取多种有效举措扎实推进。截至2015年底,上传“四品一械”行政许可信息50余万条,抽验信息10余万条,违法广告信息2000余条,行政处罚信息300多条,进入河北省的药品均可通过“药品电子检验报告系统”实现可追溯。三是加快推进“智慧食药监”信息化系统建设。截至2015年底,已完成基础数据库搭建工作,采集商品码信息60033条,曝光台数据22355条,全国食品药品监督抽验信息270036条。实施“四品一械”企业数据初始化工作,全面公开全省食品药品行政许可基础信息,公布基础数据110万多条。全力推广“药安食美”社会共治平台应用,目前安装用户已突破11万余人,访问量突破160万人次。四是深化全媒体宣传。及时全面反映全省监管工作的特色和亮点,跟踪报道重大典型案件,褒扬先进企业典型,形成监管执法与舆论监督的良性互动,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监督、理性看待风险。

此外,全系统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完成了国务院食安办和国家总局民生领域系统督查、省委巡视组常规巡视和专项巡视、省人大执法检查和专题询问、省审计厅资金审计等多项迎检工作,完成了全省食品药品安全2015年度和 “十二五”专项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确保了食品药品和监管队伍“双安全”。